进入阳春三月,随着基层粮源的逐步减少,小麦市场交易的重心目前已基本转移至政策性小麦的竞价拍卖环节。而政策性小麦销售的成交价和成交率也对当前小麦市场价格的走向有着非常明显的指向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类交易,并通过成交率和成交价来准确地分析小麦市场价格的风向,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华粮网继续推出实战干货系列,系为宁夏老师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而出,供粮友们参考,以防陷入误区或是操作出现方向性错误。为回馈读者朋友,不付费阅读,如觉得有所启发并从中受益,可在文末打赏作者!
政策性小麦竞价交易的参与资质
现阶段,我们的政策性小麦竞价销售交易平台主要分为三类主体:
一是最低收购价小麦的销售,其粮权是属于国务院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储销售(很多朋友说临储其实是错误的)。
参与这类交易是需要具备国储交易资质的,也就是说只有入统企业连续三个月以上向地方粮食管理部门提交经营统计报表后才能向国家级粮油交易中心申请资质,具备资质后还需要根据交易公告的约束性要求来判断是否能参与交易。
比如现在我们的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交易就明确了:只有面粉加工企业才能参与竞拍,且每次的拍买数量都有明确的限制。
另外还有一些政策性储备粮是对饲料企业和酒精加工企业定向销售拍卖的,同样是有限制性条件的。
对于这类明确公告有限制性条件的政策性储备粮,在涉粮整治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笔者提醒少数市场主体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来出借或借用资质,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违规甚至违法的,一旦事情败露,轻者损失资财,重者还可能有牢狱之灾,切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句老话!
第二类是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省级交易平台,具备最低收购价交易资质的都可同步参与,申请这类资质相对也比较简单,只要凭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明和有效期内的银行开户证明就可以办理。
更为重要和暖心的是目前多数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下属的省级粮食交易中心均已联网作业,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某一个省级粮食交易中心的交易资质,基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省级粮食交易平台上参与交易,当然保证金要对应各省级粮食交易平台给出的银行账号转入,切不可张冠李戴,影响交易。
第三类是中央储备粮的自有交易平台(比如中储粮网),这个资质的申请也比较宽松,同样是具备了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明和有效期内的银行开户证明就可以办理申请成为会员,需要提示的是目前参与中储粮自有平台的交易,会员是需要缴纳会员年费才可以参与交易的。
当然还有部分国家核准的第三方粮食交易平台,参拍资质申请相对就更简单一些,提前1个交易日注册提交资料就可以完成。
详细阅读交易公告和交易清单以及交易规则
除了以上我们说到的交易资质的限制性因素之外,我们在参与政策性粮食的拍卖之前,一定要详细并耐心地阅读交易公告和交易清单以及交易规则,因为这对我们的最终出库成本影响很大。
1、仓内价或仓口车板价:交易公告上都会明确粮食竞价销售的底价是仓内价或仓口车板价,一般来说仓口价是需要向库方支付20元-30元/吨的出库费用的,而仓口车板价正常是不需要支付出库费用的。
2、水杂增量:交易公告或交易清单上(最低价粮食在交易规则中)一般都会明确是否对水分、杂质等与规定有差异的,按照《关于执行粮油质量有关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国粮发[2010]178号)执行,即对销售出库粮食进行水分、杂质增扣量。那么我们就需要根据交易公告或清单上给出了质量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有多少增扣量。
正常来说小麦的陈粮年份越久,水分增量会越多,这对我们的出库成本来说相比出库费用更为重要,(国粮发[2010]178号)明确规定了水杂增量只有在满足低于国标0.5%时才可以增量0.75%,如果不满足就不可以增量。
水分含量:实际水分含量低于标准规定的,以标准中规定的指标为基础,每低0.5个百分点增量0.75 %,但低于标准规定指标2.5个百分点及以上时,不再增量。实际水分含量高于标准规定的粮油,以标准中规定的指标为基础,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1.35%;低或高不足0.5个百分点的,不计增扣量。
杂质含量:实际杂质含量低于标准规定的粮油,以标准中规定的指标为基础,每低0.5个百分点增量0.75%。实际杂质含量高于标准规定的粮油,以标准中规定的指标为基础,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1.5%;低于或高于不足0.5个百分点的,不计增量。
假设出库水分为11.1%,对标国标小麦水分12.5%,差距是1.4%,满足了2个0.5%,但不满足3个0.5%,因此水分增量应该是2个0.75%,合计水分增量为1.5%,按3000元/吨计算增加出库成本45元/吨。
假设出库水分为11.0%,差距正好是1.5%,那么满足了3个0.5%,就需要对水分增量3个0.75%,合计水分增量为2.25%,按3000元/吨计算增加出库成本67.5元/吨。
至于杂质增量,一般来说最多只能满足1个0.5%,也就是增量0.75%,按3000元/吨计算增加出库成本22.5元/吨。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国粮发[2010]178号)还明确规定了对于水杂增量最多不能超过5个0.75%,也就是3.75%,按3000元/吨计算增加出库成本112.5元/吨。(见下方附表可以更直观一些)

3、缴款期和出库期:交易公告或交易清单上一般都会有明确的中标之日起开始的缴款期和最迟出库时间,很多朋友对这个常常不以为意,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两个条款很重要,比如中储粮安徽分公司2月27日的的小麦竞价销售交易清单里就明确了按提货进度缴款,最长出库期超过2个月,这对于用粮企业或是不考虑市场价格变化因素来说,等同于接近2个月的免息期和免存期。
当然多数地方储备粮的交易公告或交易清单上缴款期会短一些,在15天-30天,个别甚至低于10天,出库期则相对长一些,在30天-50天。通过缴款期和出库期的判别,如果对市场价格方向具备比较准确的判断能力,就更有利用短期做多或是做空了。
同样对于政策性储备粮的销售方来说,根据市场风向合理地制定缴款期和出库期,对成交率和成交价都会有着意想不到的结果。
4、交易费用:参与政策性粮食交易成交后是需要向交易平台支付交易费用的。目前中央储备粮还是免交易费的,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交易费用是万分之八,至于各省级粮食交易中心的交易费都是不等的,比如武汉粮食交易市场交易费仅为成交额的0.1%,安徽粮食交易市场的交易费从之前的成交额0.3%调整为0.2%,还有部分地区的粮食交易市场的交易费为成交额0.4%,虽然从比例上看并不起眼,但在当前成交价动辄3000+的盘面下,如果成交量大,这笔费用其实并不容小视。
如何正确地通过成交率和成交价来分析市场风向
1、成交率与成交价
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的成交率是反映某个粮食品种在某个时段市场需求和市场热度的重要因素。虽然说成交率高意味着市场需求旺盛,但竞拍底价和最终成交价的对比更能反应出市场热度,当然这和底价指定的合理性有很大关联,这个合理性是指能贴近市场真实价格。
比如近年来我们的最低收购价小麦一直是100%成交,是因为竞拍销售底价(当前2410元/吨,三等)与市场真实价格是脱节的。在合理的底价下,成交率越高,溢价率越高则反应当前市场热度强,反之则反应市场热度低,甚至还能反应出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方向。通过一段时间对市场热度的跟踪,就可根据市场热度来决定竞拍数量和加价幅度了。
2、底价、成交价与出库价
从上面我们对竞拍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分析,竞拍成功的成交价并不意味着就是出库价,很多朋友喜欢对比各区域粮食批发交易平台的成交价来分析市场走向,并为市场操作提供依据。但笔者这里要重点提醒的是,除中央储备粮的成交价和出库价是等同的之外,其他如最低收购价,各个分省的成交价的差别很大,多者甚至差距有100元-150元/吨以上,这是因为品种品质以及水杂增量多少的影响。
地方储备粮方面,我们需求弄清楚的是,有些省份因为轮换盈亏是由财政全额兜底的,对于库点来说利益需求点主要通过收取水杂增量和出库费用来反映,那么这个底价和成交价正常就会比较低,如果为确保成交,竞拍底价一般也核定的更低。
像中央储备粮以及如湖北、山东、河南这些省份的地方政策性储备粮的轮换盈亏是库点自己承担(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储备粮和这些省份的地方储备粮提前抢跑入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为保证收益或少亏损,底价一般核定的比较高,有些库点甚至没有水分增量和出库费用。因此这类政策性储备粮的成交价相对来说更贴近市场真实的一面,其市场参考性也更强,结合成交率和溢价率作为市场风向的指导意义也更强。
比如在近期的地方政策性小麦竞价销售交易过程中,很多地方底价3100元/吨还能成交甚至出现小幅度的溢价,有些地域底价2950元/吨都会流拍。排除区域不同,品质差异的因素之外,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仔细查看一下交易公告和交易清单的内容了。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的一些总结,浅显和不全之处烦请朋友们多多指正。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aun.com/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