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今天,主要讨论“锅内”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充足率问题。按照占主导地位的“第一线”、“第一流”的主流“专家”的观点,“锅内”的广义货币在数量上严重超发。

并且认为,货币数量的严重超发,是产生“锅内”宏观经济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超发派”主张,必须解决货币严重超发的问题,不解决货币严重超发的问题,一切经济问题,无法从源头根治,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货币政策的实际走向和金融监管的基本思路,也在朝“解决货币超发,全面去杠杆”的方向努力。

坦率地告诉各位,只要这个根本思路不改变,“锅内”的经济发展,也就只能“如此”了,问老汉,老汉告诉你,“如此而已”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思想”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任何人需要“三思而行”

思想问题不解决,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这就是现实世界告诉我们的真正的、甚至是唯一的“真相”

最近喜欢讲,“南墙不是用来撞的,道理不是用来讲的”,不撞南墙了,不讲“虚无缥缈”的大道理了,出路就找到了。

只要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捅窗户纸”的好处。改变思路,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思路都不改变,哪里会有创新?

世界上,无论“锅内”还是“锅外”,货币的“基本功能”,无非是,第一,满足“虚拟经济”的资产投资市场的投资需求;第二“实体经济”的产业投资市场的投资需求;然后,才是第三“消费市场”的流通需求。

现代经济四大体系,货币市场是“系统性因子”,提供充足的便宜的货币,支持其它三大经济活动,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

货币“量小”了,不能满足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营,好比人体供血不足。“量大”了,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要通过有效的投资路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注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数量太多,如果没有有效的投资路径,货币就会进入消费市场,形成“泄漏”,导致物价上涨,引起货币的贬买力下降。

读懂了基本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就可以理解,有了投资路径,货币数量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条件,货币越多,增长越快!

简而言之,进入“投资”领域的货币越多,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进入“消费”领域货币越多,才会引起“物价”上涨。

不能简单地认为,货币发行过多,对于宏观经济体系,就是不利的。只要货币投资引起的收入增长幅度,大于收入提高后引起的物价上涨幅度,总体生活水平一定是在提高的。

货币发行越多,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幅度越大。而且,如果不让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一定不能提高,因为提高收入的前提条件不存在了。

“良性的循环”就是:“货币-投资-收入-消费”,只要收入增加,消费物价一定会上涨,但只要消费物价水平没有收入水平提高的快,总体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低于消费物价水平的上升,才会使生活品质下降。客观分析,任何社会中,总是会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收入水平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平的情况(不展开讨论)。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讲,货币超发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前提条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需求拉起通货膨胀模型,你会爱上通货膨胀的,大家一定要消除“通货膨胀恐惧症”

另外,货币的总量不仅要满足用自己的钱进行商品消费,实体经济和资产投资,而且还要满足用借来的钱进行商品消费,实体经济和资产投资的需求。

如果没有用借来的钱,进行商品消费、实体经济和资产投资的现象,就没有现代金融市场了,金融就是“资金融通”,有了融才有金!

大家仔细想想,“锅内”民间的三大经济行为(消费,实体生产,资产投资)目前主要在用自己的钱做,还是在用借来的钱做?马上就能理解“锅内”的“金融不足”现象。

在“锅内”讲,金融市场已经过度发展,经济活动已经过度杠杆化,大概是全球最搞笑的事了!

最主要的是,借钱消费,借钱生产,借钱进行资产投资都构成了社会融资。金融发达锅,主要用资本市场的“直接金融”手段,解决社会融资问题,不需要有大量的“银行信贷”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瓶颈”,由于“锅内”金融体系相对落后,缺乏产业资本的有效支持体系。

第一,除了金融机构,所有非金融企业无法进入集中交易、公开透明的货币的中心市场、批发市场,货币市场的中心是银行间交易市场。

由此,实体经济中的所有非金融企业的“短期资本”无法得到“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支持,只能在场外获得短期资本,资金成本高,融资风险大。

第二,企业间的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一种封闭循环,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发展滞后,缺乏稳定的固定收益市场机制。

非金融企业的长期资本无法得到“长期金融市场”(固定收益市场)支持,只能在场外获得长期资本,资本成本高,融资风险大。

第三,股票市场规模也小,功能落后(后续讨论),因此,“直接金融”功能没有充分发展。

股权投资主要依赖产业资本,资本产业化是产业投资的主要形式,没有真正意义的投资银行、产业基金。

非金融企业的“永久资本”无法得到“永久金融市场”(权益市场)的支持,只能在场外通过产业投资形式获得永久资本,权益成本高,投资风险大。

大多数实体经济企业,主要靠“银行信贷”来解决融资问题,因此广义货币的数量必须足够大,否则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造血功能,导致经济低迷,无法达到“自然增长率”。

前面已经分析,银行信贷机制事实上是资金的“二传手”,无法消除产业投资的基础性非系统性风险,时刻存在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支持”不属于“货币体系”,在同样资本形成条件下,需要的“货币总量小”

“银行信贷机制”属于“货币体系”,在同样资本形成条件下,需要的“货币总量大”

希望大家按这个标准,仔细测算一下“锅内”的货币和GDP的合理系数。

第一,居民储蓄

由于养老,教育,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不足,“锅内”老百姓必须自己存钱,解决本来由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居民储蓄的货币需求有所降低,但是,中低收入的、中老年居民的货币储蓄习惯,不可能马上消失。

居民储蓄存款进入到银行体系,形成“超存货币”,导致货币总量增加,是考察“锅内”的货币和GDP的合理系数,必须注意的因素。

第二,金融支持

社会融资中,直接金融比例低,间接金融比例高,缺乏现代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对产业投资的融资功能,产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信贷体系。

如果考虑到将来多层次资本市场(股权、固定收益)的充分发展,需要的货币总量可能更多,当然这些货币不会形成广义货币,而是转化为金融资产。

视野和观点从来是不同的,希望我的货币发行不足的观点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本人并不否认“锅内”的货币总量,在现有条件下存在过剩现象。只是强调,货币总量过剩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从“资本充足”的角度分析,货币总量并不过剩。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要点:

1.货币充足,货币需求+闲置货币;

2.资产充足,资产总量+闲置资产;

3.资本充足,资本总量+过剩资本;

4.商品充足,正常需求+过分需求。

本文作者:广鉴傅院长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aun.com/596.html